临沂律师

人事部就《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答问

人事部就《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答问

 

 

  为规范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推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发展,中组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近日联合印发了《人事争议处理规定》。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有关负责人,就《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内容和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了解。

 

  一、中组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出台《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必要性是什么?

 

  负责人:《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由中组部、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在1997年人事部制定的《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并联合发文。《规定》的修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断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化解人事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纠纷处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从而保证人事争议案件能够得到客观、公正、及时的处理,有效地化解人事纠纷,维护和谐的人事关系。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人事争议仲裁发挥更大作用。当前,按照深化改革的要求,人事制度改革正在由单项改革进入到综合配套改革阶段,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用人方式由固定用人转变为合同用人,经常出现人事关系的变更和解除,由此产生的人事纠纷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人事制度改革保驾护航,为人事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的出台要求人事争议仲裁处理规定相应跟进。公务员法第100条提出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第34条规定: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向聘用单位所在地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这两部法律法规的实施,明确将聘任制公务员和军队文职人员的争议纳入人事争议仲裁的范围。同时,党群系统所属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也需要明确权益救济渠道。另外,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人事争议处理的实践,在争议受案范围、仲裁程序等方面也需要完善。这些新情况都需要在新的《规定》中予以体现。

 

  二、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这些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负责人: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权益救济制度,是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过各级人事部门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人事争议仲裁已经成为当前维护人事争议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渠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自上而下按层级组建了较为系统的仲裁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有2532家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构成的人事争议仲裁组织体系。中央一级在人事部设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还有近98%的地市和75%的区县设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全国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均聘任了一批比较熟悉人事政策、有一定法律知识基础的兼职仲裁员,他们多数从人事工作者、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知名律师、高校教师、资深退休法官中产生。现有专兼职仲裁员19000多名。各级仲裁委员会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按照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处理适当、手续完备的要求,积极开展案件处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办案程序和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仲裁简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及时、公正、合理地处理了大量的人事争议,自1997年以来,各级仲裁机构累计处理各类人事争议案件近10万件。通过争议处理,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事纠纷和矛盾,防止了争议的进一步发展和矛盾的扩大,为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

 

三、《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主要制度和内容是什么?

 

  负责人:《规定》对人事争议仲裁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组织机构、管辖、人事争议调解、人事争议仲裁的申请、受理、开庭审理、裁决等基本程序及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的衔接及裁决的执行等进行了规定,一共6章38条。《人事争议处理规定》规定的主要制度和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体现多方原则的仲裁委员会组成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代表、聘任(用)单位代表、工会组织代表、受聘人员代表以及人事、法律专家组成。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独立办案,相互之间无隶属关系。

 

  二是人事争议仲裁实行级别管辖为主,级别管辖与属地管辖相结合的管辖制度。中央机关、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其在京所属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由中央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中央机关在京外垂直管理机构以及中央机关、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在京外所属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也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情况授权所在地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一般由聘用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旗)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其中师级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由所在地的地(市、州、盟)、副省级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军级以上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驻京部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由中央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三是单方申请制度。单方申请是指人事争议发生后,只要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争议事项符合仲裁机构的受理条件,仲裁机构都应当受理,启动仲裁程序。对方不提交答辩书或者不出庭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四、仲裁庭制度。仲裁庭是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的基本形式。仲裁庭一般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仲裁员担任首席仲裁员,主持仲裁庭工作;另两名仲裁员可由双方当事人各选定一名,也可由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简单的人事争议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案件经仲裁庭合议后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裁决。

 

  五、一裁两审的司法衔接制度。人事争议仲裁是司法的前置程序。人事争议案件经仲裁机构做出裁决后,当事人不服裁决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生效的仲裁调解书或裁决书,一方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六、仲裁的受案范围主要是:(1)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2)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3)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4)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5)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议。

 

  七、仲裁程序主要包括:仲裁申请、受理、开庭审理、调解、裁决等主要环节。当事人应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将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九十日内结案。需要延期的,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四、下一步贯彻落实《人事争议处理规定》有哪些考虑?

 

  负责人:一是认真学习宣传《规定》。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规定》,准确理解和运用《规定》的内容,将《规定》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实到案件处理工作中。还要围绕《规定》的颁布实施,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积极向社会宣传《规定》。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按照公正与效率原则,以提高办案质量为核心,改进办案方式,健全受理、开庭、裁决等环节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强人事争议仲裁机构队伍建设。《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对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作出了新的规定,人事争议仲裁组织机构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要把党委组织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吸收进来,要把其他方面代表,特别是法律专家吸收进来,使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规范仲裁委员会的内部运作机制,让各方代表均能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承担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工作。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特点决定需要一支从事这项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仲裁员培训工作,加强仲裁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仲裁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