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律师

2013年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004448443-03_F/2014-0126003

公开目录:

统计公报

发布机构:

临沂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40126

      :

2013年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13年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和“过四五、双翻番”、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力抓好现代产业、现代城镇、民生保障“三大体系”,形成了“10+6”产业推进、“1531”骨干企业培植、“1332”国际商贸名城建设“三项计划”和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要素保障、工作推进“三个机制”的经济工作主框架,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36.8亿元,增长1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3.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428.6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7:47.5:42.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林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5.7%;牧业增加值55.8亿元,增长3.4%;渔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8.0%。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8%。

牧渔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生猪存栏410.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家禽存栏7323.8万只,同比下降2.7%。全年生猪累计出栏616.5万头,增长2.9%;家禽出栏1.8亿只,同比下降7.9%。肉类总产量76.8万吨,增长1.2%;禽蛋产量29万吨,奶类产量10.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7%和3.4%。水产品产量14.8万吨,增长7.2%。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达到138个,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42个、企业产品品牌98个;新增“三品”认证128宗,累计达到904宗,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为98.94%。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28万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市级437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完成1141个村、25.8万农户、236万亩家庭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生态循环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8.5万户,占适宜户数的37.3%,年产沼气总量2.5亿立方米,沼气数量与产气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01.6亿元,增长16.6%;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产值5623.4亿元,增长15.7%;“10+6”产业涉及工业企业3518家,完成产值7904.4亿元,增长16.5%。骨干企业运行稳健,产值过亿元企业2154家,完成产值7701亿元,增长21.3%,户均产值3.6亿元;“1531”骨干企业完成产值2839亿元,增长14.1%;全年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2160家,同比增加368家,其中8家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同比增加2家。临港经济实现总产值106.4亿元,增长31.5%,高于全市16.4个百分点。矿产加工企业完成产值1089亿元,增长17.1%,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38个行业大类连续10个月全面增长,重点调度的195种产品中有138种同比保持增长。

工业效益增势稳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18.3亿元,增长15.2%;实现利润481.1亿元,增长12.3%;利税732.4亿元,增长15.3%。1771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增加405家;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58家,增加5家。

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6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7.2亿元,增长22.7%。1家建筑企业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9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11.7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31.6亿元,增长20.8%,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突破1000个,达到1134个,完成投资过亿元项目799个,分别增加677和403个,在建项目单体规模达到2.3亿元。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5亿元,增长21.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85.9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1270.6亿元,增长21.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51.5亿元,增长44.7%,占工业投资的51.3%,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13.2亿元,增长21.7%。“10+6”产业完成投资1672.9亿元,同比增长29.9%。全市民间投资2230亿元,增长24.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1.7%,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0.5亿元,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面积901.1万平方米,增长23.8%;销售额352.9亿元,增长33.7%。

四、国内市场、物价和外经外贸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1亿元,增长1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654.4亿元,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6.6亿元,增长7.7%。1109家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1064.5亿元,增长13.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9.8%。传统消费品持续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中,食品、服装、石油及制品、汽车、家电类商品分别增长27.5%、28.1%、9.8%、5%和29.9%。

商品交易市场形势良好。临沂商城101个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096.2亿元,同比增长18.3%;有75个市场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完成出口额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0.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4.1亿美元,增长19.1%,其中,出口额46.4亿美元,增长19%;进口额47.7亿美元,增长19.3%。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1亿美元,同比增长31.2%。新签外经合作合同额1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亿美元,分别增长444.1%和9%。外派劳务2433人,同比增长0.6%。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7674.0亿元,增长16.6%。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4.1万家,注册资金1343.7亿元,增长29.1%;个体工商户28.2万户,注册资金132.5亿元,增长20.1%。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7.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4.4%,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全市累计引进在建市外招商项目449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95.1亿元,增长29.2%;其中,“10+6”产业在建招商项目379个,到位资金345.8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4.4%和87.5%。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93个,实际到位375.4亿元。

六、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公共财政收入216.1亿元,增长16.6%。从组织收入看,国税部门组织39.9亿元,增长13.8%;地税部门组织149.5亿元,增长25%;财政部门组织26.7亿元,同比下降13.1%。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50.3亿元,增长22.6%,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5.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405.5亿元,增长16.2%。其中,民生支出263.3亿元,增长17.8%,占全市财政支出的64.9%。

国地税收入完成347.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国税收入179.5亿元,增长14.5%;地税收入167.9亿元,增长22.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工业税收占比分别达到43.9%、56%和38%。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85.6亿元,比年初增加655.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50.3亿元,比年初增加307.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5.6亿元,比年初增加35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20.7亿元,比年初增加197.4亿元;中长期贷款81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67.2%。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7.4亿元,增长1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2亿元,增长24.8%;人身险保费收入67.2亿元,增长11.3%。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33.8亿元,增长36.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9.3亿元,增长22.3%;人身险业务赔付14.5亿元,增长62.7%。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5所,争取上级资金1.4亿元;全市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78.8%,提前两年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9.3亿元,惠及学生109.3万人。全市全年招收小学新生14.4万人,初中生10.9万人,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85.8%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8所学校23个专业点获准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全市中职学校招生数达到2.9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同比增长26.6%,在校生8.2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8%。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34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8家;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全市共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1家,累计孵化面积28.9万平方米;5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达到16家,开展合作项目260项,破解各类技术难题2400余项。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断提高,全年专利申请4774件,专利授权283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74件。

八、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市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6万余册,中外报纸期刊800余种,办理读者卡5万余张,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市群众艺术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3个、一级文化馆6个。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第13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第13届民间秧歌会、第11届书圣文化节、“沂河之魂”系列文化活动等。成功承办十艺节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三部参赛作品均获奖,其中大型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获戏剧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村镇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全市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大院6486个,农家书屋6451处,建设乡村大舞台42处。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760.9万人次,增长11.4%;实现旅游总收入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化建设,成功创建1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医疗区建设进展顺利,部分诊疗科室已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市肿瘤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中医医院拟在西部城区建设新院区。市120指挥中心实现全市52家急救站点全覆盖,一分钟派车率达到99%。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取得重大历史突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26枚,其中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获7枚金牌,为历届全运会金牌数最多的一次。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沂河国际运动娱乐节,先后举办亚洲杯滑水赛、端午节龙舟争霸赛、百里沂河水上运动挑战赛、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亚洲水上摩托公开赛、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暨《正大综艺》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活动、山东帆船帆板俱乐部公开赛等7项水上赛事。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完成1000个村居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健身工程覆盖率达65%以上。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15个,体育俱乐部增至52家。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三项攻坚战实施重点工程168项,治理点源2104个;城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42个河流控制断面综合达标率93.9%,市辖国控考核断面、南水北调控制断面稳定达到水质考核要求;19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乡镇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到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31个、省级生态乡镇达到76个、省级生态村达到48个;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件。

质量强市战略加快实施。全市共有省长质量奖1个,提名1个;中国名牌7个,山东名牌95个、省服务名牌17个。全市累计成立24个标准联盟,发布32项联盟标准。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09起,同比下降10.7%;受伤110人,死亡117人,同比分别下降、28.7%和10.6%;直接经济损失576.6万元,同比下降65.7%。

十、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11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45元,增长7.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208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8平方米和34.2平方米,分别提高0.2和0.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5.6万人、22.4万人、209.7万人、52.7万人、93.2万人、50.5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87.7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4.4万人,适龄参保率99.3%以上,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11.3亿元。连续九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1895.5元,年均增长13.5%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5元,比国家规定高10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780元,惠及1.2万名失业保险待遇领取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完善,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7.3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4.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43.2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40-370元、每人每年2000元。全市拥有敬老院159处,床位3万张;农村五保对象2.91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95万人、分散供养对象9603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和2400元。分别为1699名孤儿和151名社会散居“三无”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1673.6万元、94.3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763人次。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2万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高校毕业生当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全市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2.6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5万人、创业培训2.1万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得到新加强,全市各类基层调解组织达到5623个,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108起,结案2012起;全年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3.5万户,督促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2717万元,补发拖欠工资2867万元。

新农合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50元,各级政府财政补助280元,筹集资金30.9亿元;全市参合农民871.9万人,参合率99.99%;共为5700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30.5亿元,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基本药物制度扎实推进,全市187所乡镇卫生院、1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制度实施以来,药价平均降幅40%以上,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降低22%和25%。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0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936万份,建档率88.9%,其中电子档案占比82%,已超过80%的指标要求。